邮箱  管理登录

首页 > 监督纵横 > 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 > 正文

关于我县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

发布日期:2020/7/27 16:23:18 浏览次数:4391 [字体: 标准]

——20207月24日在县十届人大常委会第35次会议上

县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


各位主任、各位委员:

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,我委在李刚副主任的带领下,7月7-17日对全县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视察调研。围绕促进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这一主题,调研组召开了县财政局、人社局、农业农村局、统计局、扶贫开发服务中心、供销合作总社,国家调查队等10家涉农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,听取了陈家港镇、南河镇、双港镇、运河镇、黄圩镇、老舍中心社区等镇区的情况汇报,察看了农业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,并与镇区机关相关部门负责人、部分担任村支书的县人大代表、家庭农场负责人等进行了深入座谈。现将调查的主要情况汇报如下:

一、全县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的总体状况

1、农业经济发展情况。一产稳中向好,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。夏粮生产全面丰收,面积、单产和总产全增;生猪生产平稳,其他畜禽饲养量下降;渔业实现产值、产量齐增;蔬菜生产能力略有下降,油料作物生产进一步增强。特色主导产业西兰花种植2万亩,大棚种植1.2万亩,效益明显高于往年。上半年共招引农业项目20个,总投资21.15亿元,目前已完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、黄河故道农业示范园区规划设计,万银西兰花、友创出口蔬菜食品加工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。

2、农民收入情况。据国调队统计,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34元,同比增9%,其中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185元、人均经营性收入2286元、人均财产性收入943元、人均转移性收入2020元。

3、农村惠民工作情况。截止6月底,县财政已争取到农业项目11项,上级下达项目资金3.31亿元,并全部批复下达。实施“先建后补”,上半年,共拨付农业农村项目资金2.5亿元,为涉农项目提供了财力保障。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工作有序推进,累计交易项目293宗,为集体增加收入93.4万元。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,培育规模经营大户631家,家庭农场135个,组织开展各类培训40余场,发布各类农业信息190余条,促进更多富余劳动力转移。

二、存在问题

1.“三品一标”创建工作亟需加强。我县的农产品“三品一标”论证虽做了一定的工作,但绝大部分都停留在抽屉里、口头上,忽视了面上农业的标准化推广工作,更谈不上执行生产标准。“三品一标”创建工作在很多干部头脑中依然概念模糊、意识淡薄,认为只要拿到上边核发的证书就是标准化产品。广大农户和消费者对农业标准化更知之甚少,也就谈不上按照标准要求组织生产,更谈不上发挥品牌效应,导致全县农产品仍未走出传统农业的圈子,其附加值仍然走低。

2.农业经营主体不适应市场竞争需求。家庭农场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两大主体,但因生产规模小、组织化水平低且缺乏科学种田意识,导致质量不高、运行不规范问题突出,带动农民致富能力不强。此外,务农农民职业意识普遍不高、整体素质偏低,往往因为没有其他谋生手段才务农,缺乏既爱农业、懂技术,还善经营、会管理的职业农民。

3.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尚不健全。农业现代化需要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作为支撑。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在我县刚刚起步,对农业发展提供信息、科技、物流、保险等方面服务功能很弱,不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提升,也是制约未来农村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。

三、几点建议

1.标准化生产,增强农业产品竞争力。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和根本。只有以标准化打响产品品牌,才能增创农产品竞争优势。建议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发挥好牵头作用,运用行政手段,参照行业标准、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,组织制定地方生产标准,建立健全质量检测体系,加大执法监督力度。同时,要切实加强标准化知识的宣传普及,教育、引导农民自觉按标准化要求生产经营。各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要发挥好纽带和带头示范作用,加强产业发展的自我监督和约束,把生产标准落实到千家万户。要以标准化生产为抓手,积极开发无公害产品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,改善农产品品质,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。

2.规划引领,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。一是坚持高质量发展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推动我县农业由增产转向提质,由产量农业逐步转向质量农业。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、优质化、特色化、品牌化,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布局。进一步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,加快推进“一镇一园区”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、黄河故道农业示范园区以及万银西兰花加工、友创出口蔬菜食品加工项目建设。推广西兰花与毛豆间植以及水稻综合混养新模式。二是坚持融合发展。瞄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新变化,以休闲农业、乡村旅游、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为引领,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、生产体系、经营体系,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使农村产业体系全面振兴。突出326省道沿线西兰花产业带、337省道沿线十里桃园观光带建设,推动农旅产业融合发展。三是坚持服务优先。建议学习借鉴金丰公社经营管理模式,采取政府订购、定向委托、“保姆式”服务等方式,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发挥服务功能,在产前、产中、产后等各个环节实现服务全覆盖。

3.加强领导,科学、有序推动农民创业就业。乡村振兴离不开人,近年来不少外出就业人员选择回乡,此次加上疫情影响,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意愿明显增强。建议县人社部门要科学有序加大引导,持续关注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企业岗位需求,立足批发零售、环境卫生等农村生活性服务业开发就业岗位;鼓励领办创办合作社、家庭农场、电商主体等,促进乡村产业发展。要进一步加强农民职业技能教育培训。以满足县内主导产业用工为重点,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,不断完善和充实培训内容,同时,积极开辟市场,加强与外地企业联系,将用工信息及时反馈给农民,促进更多富余劳动力转移。要积极培育网红新农人。知名电商平台线上销售、视频直播卖货,动动手指就让农产品销往大江南北,沭阳县有农业网商3.5万余家,平均每秒9.2件快递发往世界各地;连云港市赣榆区渔民利用快手平台销售海鲜买卖全国,最多的主播有近50万粉丝,全区海洋及水产品年销售额达400多亿元。建议商务、人社、农业、县社等部门统筹加强研究分析,立足实际,整合资源,尽快出台我县扶持电商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,对本地电商运营团队和网红进行“一对一”孵化培训和电子商务应用指导,努力培育一批懂市场、懂营销、懂运作的高素质农村电商专业人才,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


  打印   关闭

© 版权所有:响水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,2012-2019 备案序号:苏ICP备12042606号-1

主办单位:响水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苏公网安备 3209210200010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