邮箱  管理登录

首页 > 监督纵横 > 视察调研 > 正文

关于我县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

发布日期:2017/7/28 17:48:13 浏览次数:3878 [字体: 标准]

——2017年7月27日在县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

县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

 

 

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,我委在李刚副主任的带领下,7月11日-13日对全县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视察调研。围绕促进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这一主题,调研组召开了县委农办、扶贫办,县财政局、商务局、统计局、水务局、农委、开发局(海洋渔业局)、人社局、供销合作总社,国家调查队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,听取了陈家港镇、黄圩镇、老舍中心社区的情况汇报,察看了三个镇区今年以来农业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,并与镇区机关相关部门负责人、部分担任村支书的县人大代表等进行了深入座谈。现将调查的主要情况汇报如下:

一、上半年全县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形势

    1、农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。上半年全县农业经济板块发展形势总体向好。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.35亿元,较去年同比增长3.3%。一是夏粮生产喜获丰收。全县57.54万亩夏粮,总产24.54万吨,平均单产387公斤,较去年增加15%,实现了丰产丰收。二是高效农业稳步推进。上半年全县新增蔬菜园艺播种面积5.6万亩,其中设施农业1.38万亩。五大产业规模有了新的扩张,新增了5000亩大葱、8000亩西兰花、11000亩浅水藕。三是畜禽养殖业有增有减。上半年畜禽市场持续低迷,全县家禽存栏量为235.87万羽、出栏量为345.33万羽,同比分别下降40.7%和26%;但畜禽主导产业生猪产能,受中粮、温氏两大龙头企业拉动逆势增长,全县上半年生猪存栏量35.75万头、出栏量24.34万头,同比上升20.8%和13.1%。四是绿化工作再创佳绩。全县新建成片林、海岸生态防护林、道路绿化、河堤绿化均完成和超额完成市、县下达的任务。五是渔业生产有所提升。全县海淡水养殖面积达9.8万亩,其中设施渔业2.76万亩,占比28.16%。上半年水产品总量3.41万吨,较去年同期增加1.5%。

2、农民收入持续稳中有进。上半年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43元,同比增9%,完成全年目标任务50.43%,增幅位居全市前列。其中工资性收入3657元,占比46%。据了解,全县外出务工人员13.98万人,在务工城市定居的人和常年不回家的青年人占一定比例,与家乡联系少,不仅没为家庭增收,还减少了我县青壮劳动力数量。

3、惠民措施落实较好。农业项目支撑作用不断显现,上半年,争取到农业项目50项,上级下达资金38377.27万元,拨付农业项目资金24077.56万元,使得农业综合开发、小农水重点县、灌河治理、黄河故道等项目及时发挥了效益。投入1.5亿元,购买高性能植保机械、插秧机、粮食烘干机等机械,提高了我县农机装备水平。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397人;组织农技人员重点对接服务212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;在全省率先启动“智慧动物卫生监督”系统建设。根据低收入户致贫原因,多措并举,通过产业引领、务工就业、光伏增收、资产收益等促进增收,落实健康、教育、金融、农业保险等行业扶贫,缓解低收入户经济压力。

4、新型农业主体得到进一步发展。新注册家庭农场31家,累计261家,3月份,成立全省首家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联合会,提升了抗风险能力;重点打造25家农民示范合作社,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;新建3家规模农业龙头企业,全县88个农业龙头企业(其中省级2家、市级18家),为农民提供7800余就业岗位,其中低收入户和贫困户4300余人。

二、上半年农业农村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

    1、农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。目前,我县在家务农的多为老人,文化素质普遍偏低,加上不少基层干部和农业经营主体缺乏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和方法,传统的“粮、经”二元结构思想根深蒂固,对于新经济形势下农业结构的调整较难适应,使我县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举步维艰,五大产业规模优势尚未显现。 

2、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。全县农业生产标准化、规模化、集约化、组织化程度低,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现实主体仍然是千家万户。许多干群对“三品一标”创建工作概念模糊、意识淡薄,全县按照绿色、无公害、有机等农业生产标准进行生产的寥寥无几。农业龙头企业、合作社、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层次低,大多是无标生产,规范正常运行的不多,辐射带动能力不强。农产品深加工水平还很低,农副产品大部分以原料上市为主,产品附加值低。

3、村级集体经济带动不强。全县140多个村居,经过省财政帮助化解债务,“三资”底子依然薄弱,农村集体积累少、服务农民增加收入能力较差。不少村居仍然是空壳村,以致村级组织的号召力、凝聚力、影响力大大下降,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三农各项工作的开展。 

4、政策推动能力不强。近年来,中央和省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,县政府缺少相应的配套政策加以推动,这不仅影响项目的实施,更影响各类项目的再争取。一些部门单位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积极性不高,争取到的项目资金使用不认真,有的被省财政厅收回,监管项目资金的措施不到位。另外,在农业招商、土地流转、农业标准化、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等“三农”发展方面没出台一个有力的政策文件,涉及到奖补的落实也没到位或没完全到位。

5、农田设施水平滞后于农业发展需求。上世纪以来省委扶促实施的大规模中低产田改造,其配套设施已普遍老化;近几年来,我县相关部门也投入了大量的财力、物力,用于改善农田基础设施,这些设施在运行过程中大多存在着“重建设、轻管护”现象,导致破损较快。调研中有的镇区反映,其辖区内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、破损亟待维修的达30%。加之部分农户侵占河滩、圩埂、拾边种植,人为毁损了一些田间设施,个别村组的一些田块,联合收割机已无法下地作业。

三、几点建议

近年来,“三农”问题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,省委要求,到2020年,江苏要以县为单位脱贫致富奔小康,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,时间紧迫、压力千钧。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挑战,我们认为,县政府要把“三农”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,牢固树立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的发展理念,研究对策,奋起直追,争取不拖全省农业现代化的后腿。

1、大力推进创新创业,提升农业发展动力。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,在发展工业主体经济的同时,要牢固确立农业的基础地位。一是完善农业招商引资激励政策并落实兑现,进一步调动各单位、各部门引进农业项目的积极性;二是进一步完善高效农业园区扶持政策,用发展工业园区的一些理念来发展高效农业园区,配套完善田间基础设施,吸引更多资本投入农业;三是对引进的农业项目要加强对接、加大支持、搞好服务,确保招商引资显成效;四是加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,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、家庭农场与科研单位、高等院校建立长期协作关系,实行产学研结合,构建以推广机构为主导,农村合作组织为基础,科研示范教育、专业大户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、分工协作、服务到位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和生产经营服务体系。

2、统筹城乡一体推进,夯实农业发展基础。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,城镇规模逐渐扩大,迫切需要解决城镇住房问题。要做好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,在法律、政策允许的范围内,积极探索将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方法,盘活农村宅基地资源,用土地收益弥补城镇建设资金缺口,加快城乡统筹发展,同时也让进城农民买得起房。大力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,新社区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相结合,与发展城镇及集市产业相结合;要着力打破城乡二元体制障碍,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,营造我县统筹城乡发展新格局。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,进一步加强全县产权交易市场建设,完善操作规程,通过土地确权登记,明晰土地权益,推进农村土地的所有权、承包权、经营使用权三权分离,加快并规范土地流转,为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条件,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空间。

3、紧扣生态立县战略,发展绿色生态农业。突出绿色发展理念,实施农业资源循环利用,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,推广低毒低残高效农药和绿色防控技术。要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,促进畜禽废弃物减量化、资源化、无害化,解决畜禽养殖的污染问题,促进循环农业发展,实现畜牧业的绿色化、现代化。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业,县政府要强化各有关部门在推进农业标准化发展中的责任,科学制定规划,明确产业与布局,出台扶持政策,积极探索和创新“政府推动、市场拉动、企业带动”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机制,严格按制定出的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组织生产,建设一批种植业、畜牧业、水产养殖业等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,并带动百姓大力发展优势、特色农产品、有机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,创造一批响水的农业品牌,提高农产品竞争力,增加农民收入。坚持效益优先,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,突出种地与养地相结合、粮经饲统筹发展的原则,把种植业的粮经二元结构调成粮经饲三元结构,并不断加大经饲的面积比重,使粮经饲三元模式协调发展、畜禽渔比重逐年提升、种养加各业深度融合。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,在标准化的基础上,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,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,推动粮经饲统筹、农牧渔结合、种养加一体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。县政府要重视林果产业对我县社会效益、经济效益、环境效益的影响,既要通过农业招商的办法培育经济林果的基地典型,也可以推动以枣、柿树、葡萄等为主的乡土经济树种进村入户,在房前屋后、村内边角空地见缝栽插,打造一批经济林果型村庄。发展过程要突出因地制宜、分类指导,走好林经、林农、林药、林菌、林景多样化发展路径。

4、加大合作开放力度,推进外向农业发展。政府相关部门和农业经营主体要积极“走出去”考察学习外地成熟的农业生产经验与生产模式,支持农技推广单位、企业引进农林牧渔业优良品种、先进农业装备及农产品生产、加工、储藏、保鲜、运销等关键应用技术和高新技术,并进行消化吸收、创新、推广。加快培植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园,切实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,争取在农产品出口创汇上有所突破。 进一步做好现有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工作,优化发展环境,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,统筹整合资金、技术、管理等资源要素,提供更全面的金融、保险、政策、社会等各层面的服务,不仅要盯紧数量的扩展,更要注重质量的提升,提高主体的创新创业能力,让各类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、做大规模、做高水平、做响品牌,同时要解决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拉动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的关联度、紧密度、公信度等方面存在的现实不足问题。进一步加大品牌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。发展互联网+农业,将互联网技术与生产、加工、储存、运输、销售等产业链环节结合,强化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培训,强化与大型电商平台企业的合作,扩大农产品在线销售范围,实现农产品以品牌进城、以品牌进超市,大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。

5、突出共享发展理念,合力共建幸福家园。继续实施新农村硬化和亮化工程,实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,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典型创建工作。继续实施精准扶贫工程,全力实施产业扶贫、就业扶贫、光伏扶贫、健康教育扶贫、党建扶贫“五大工程”,千方百计增加贫困户收入,保证如期脱贫。要加大为民办实事工程的力度,创新机制,切实解决农村基础设施“建、管、用”的问题。在确保建设工程质量、严把项目设计、施工监督和验收各个关口的基础上,采取有效措施,改变农村基础设施“重建轻管”的状况,做到有人建、有人管、有人修、有人保,保证设施在运行过程中发挥长久效益。积极探索村民监事会、理事会作用,建立农民出资出劳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新模式,同时,加大对破坏农村基础设施行为的惩处力度,依法保障设施的健康运行。在支农惠农项目建设上,增加纵深地带的投入,以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全面改善。因地制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,盘活集体资产并确保其保值增值。采取以强带弱、以富带穷的挂钩结对和镇村联合、村企联合、股份合作等办法,促进资源、生产要素优化组合,共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,并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,完善村务公开,强化农村集体经济审计。要制定出台激励政策,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好、积累增加多的镇区领导、村干部实行奖励。

 

  打印   关闭

© 版权所有:响水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,2012-2019 备案序号:苏ICP备12042606号-1

主办单位:响水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苏公网安备 32092102000107号